六都春秋

【陳昭南專欄】沒有在地就沒有國際 文化台灣開始啟航

賴揆昨天在視察文化部等相關單位時,說:他在國會施政報告時,已揭示建設國家的五大施政目標,第一項就是「文化台灣」。

賴清德說,發展「文化台灣」就是要建立台灣的主體性,要讓每個生活在台灣的人或是到台灣的外國人都能很輕易地知道台灣的文化內涵是什麼,讓國人對台灣文化感到光榮,並對台灣產生認同感,才有可能為台灣這塊土地打拚。

賴清德還指出,文化不是形而上的精神層次,與經濟發展也息息相關,很多產業界前輩都說過「沒有在地,沒有國際」!當台灣所生產的各種商品,能夠有文化內涵,在國際市場才有競爭力。

老朽偶一向非常注意轉型正義,當鬼見愁顧立雄轉換跑道到金管會後,追討不當黨產大行動也好像跟著沉寂下來,靜悄悄的!

是風雨前的寧靜?或是,轉型正義已被反改革勢力給困死了?

老朽偶也已關注到我們的文化部長說的:《中正紀念堂設置條例》是無形的銅像,必須修法。民主時代竟以法律明定人民要以一個組織來追思蔣公,鄭麗君直言「這是一個民主時代荒謬的結果」。這個無形的銅像(指《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更大,因此必須開大門走大路的修法。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將提出修法草案送入朝野討論,明訂中正紀念堂為什麼要轉型,若能順利修法「在國際上來看就是一個轉型正義」

鄭麗君提示,另將舉辦審議式民主工作坊,深入且理性的討論「中正紀念堂」該如何轉型,並結合藝術策展,邀請多位藝術家、專家在中正紀念堂策展,讓藝術家帶領公眾討論中正紀念堂要如何轉型,才能真正走出戒嚴,追求民主深化的生活。

鄭麗君說,中正紀念堂未來仍有許多可能,希望明年初,這些公民討論能有共識,並提出修法草案。

老朽偶想藉此提出建議:

如果能將蔣介石一生所涉及的人與事切割成幾十個故事,每個故事為一個單一主題,在中正廟策展一周,然後藉助繪畫、戲劇、影像、文學等等藝術形式,讓台灣藝術家得以對台灣威權年代發揮無上限的想像空間,則在中正廟上高高端坐而俯視芸芸眾生的那銅像,必然也會凸顯出其無與淪比的荒謬性吧!

————————————–

續貂言:【阿公說幹話之125】

現代的台灣文化是多元而包容,

現代的中國文化是單元而自卑;

當這兩種現代文化相碰撞就必然要產生衝突,

因為台灣社會同時存在這兩大類型的文化,

所以現代的台灣社會也必不可免得產生混亂和撕裂!

西方世界對民主特別強調”多元民主”,

習大大的中國夢則全力維護「中國共產黨」的獨佔性;

台灣多元認同的依歸在於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

大漢血緣認同的追求則在於「兩岸一家親」的虛幻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