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吳瑟致觀點】從地方縣市看中國:市長變院長的賴神

從賴市長變成賴院長,過去對中國的論述轉變,也一一被放大檢視。

曾連任四屆立法委員,2010年以超過六成的得票率當選改制直轄市後的第一屆台南市長,賴清德這位民進黨在南台灣的政治明星,2014年更上層樓以超過七成的得票率連任市長,不但創下台南市的紀錄更是解嚴後歷次地方縣市改選中難以突破的「賴清德障礙」。

 

不僅如此,多數民眾對賴清德的從政表現讚譽有加,在擔任立委期間問政表現被評為全國第一名,嗣後任台南市長期間,民眾的滿意度都位居全國各縣市前幾名,五星級市長的施政成績因而有「賴神」之稱號。

 

高人氣市長北上籌組賴內閣

 

挾帶高人氣、高執行力和從政理念的堅持,賴清德日前接受蔡英文總統的任命成為我國第29任行政院院長,也是蔡英文第二位閣揆,辭去台南市市長後賴清德內閣正式在9月8日就任,這是2016年政黨輪替後第一位有縣市首長執政經驗的行政院院長。賴神從市長轉為院長,地方執政經驗是否能成功在中央複製將是各界持續關注的焦點,而賴清德在擔任市長期間的施政理念堅持,例如刪除民代工程配合款、拒絕進入有賄選疑慮的議會等等,換了位置是否有所調整,抑或造成更大的府會矛盾,也是賴揆首要面對的挑戰。

 

賴清德過去在擔任台南市市長期間,曾就中國議題有所發言,也在2014年前往中國上海進行交流,可以說賴揆對於中國與兩岸議題並不陌生。當然,地方縣市的中國經驗以及身為政治人物的觀點與主張,勢必對中央施政有所影響,甚至有所助益;唯國防、外交與兩岸是總統職權,身為蔡總統行政幕僚長的賴揆難以挑戰既定的兩岸政策,除非有被充分的授權,或是國內政經發生重大轉變,否則賴揆應會尊重既有憲法規範下的權力分配模式。

 

賴市長的「台獨共識論」

 

誠如前述所言,賴市長對中國議題並不陌生,在2014年6月初時,賴清德以市長的身份前往中國上海訪問時,在復旦大學的演講當中談及兩岸交流的看法,尤其是暢談台獨共識論、六四學運等對中國而言是高度政治敏感的話題,談話中賴清德認為兩岸應該要「求同存異」,當時他還特別提到兩岸交流不能只聽到單一聲音,民進黨也應是雙邊交流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久後台灣舉行九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掌握多數地方執政,時任黨主席的蔡英文便提出個執政縣市應籌組兩岸小組,並積極展開兩岸的地方層級交流。

 

可見得,以當時賴市長是民進黨中最高的行政首長之一(直轄市長),帶隊前往中國進行交流,雖然是以地方發展為接觸主題,但仍堅持主張台灣獨立的立場,前往中國交流所衍生的政治影響則具意義,讓民進黨在兩岸交流中有了參與的途徑與渠道;尤以地方交流的政治敏感度較低且務實,因此當時身為明日之星的賴清德,可以市長的高度論述城市精神與價值,又可就民主自由的發展歷程談論兩岸政治文化不同的「存異」思維。2014年不但有太陽花運動改變台灣政治發展,也因當時賴市長的出訪讓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有了進退得宜的機會。

 

賴市長的「親中愛台」

 

三年後的今年(2017年)六月,賴市長提出「親中愛台」的口號,引起輿論、政壇諸多討論,無論藍綠都質疑「親中愛台」和「堅持台獨」的矛盾,甚至認為賴清德出現意識形態的大轉彎(髮夾彎);也因為這樣,賴市長在提出數日後開始補充說明其內在意涵,且強調主張台灣獨立的立場並沒有改變,解釋親中愛台是以愛台為核心向中國伸出友誼的手,尤其應該有長時間的交流累積信任感,才有進一步合作與和平的可能,強調主張台獨也能向中國表示友善的態度,兩者間並不矛盾。

 

無獨有偶,在今年6月賴市長談完「親中愛台」後,便有媒體公佈相關民調,超過一半的民眾認為「親中愛台」和「主張台獨」是相互矛盾的,而中國國台辦也批評無論是陳菊的「和中」、鄭文燦的「友中」及林佳龍的「知中」都是自相矛盾的論述。縱然如此,總統府發言人對外表示賴市長與府方看法一致,「親中愛台」與「維持現狀」並不相違。

 

從市長變院長,政策有何差別

 

當然,已是行政院院長的賴揆,已不同於地方首長的位階,所涉及的事務更為複雜且需要更多政治性的判斷,尤其是兩岸政策的論述與落實;賴市長過去以地方交流的層級來看兩岸事務,但畢竟地方縣市涉及兩岸事務的敏感度低,是有彈性的操作空間,程度上會與中央思維有所差異。

 

未來,賴揆所領導的戰鬥內閣應會將重心投入許多內政議題,雖然陸委會是行政院管轄下的行政組織,但兩岸關係仍處於不穩定階段,兩岸政策仍由府方主導,賴揆在兩岸政策上會趨保守,跟隨英規「維持現狀」,以防擦槍走火影響施政表現。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