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松風談】兵制改革:我們需要的是傭兵,還是民兵?

自蔡英文上台後,國防議題成為政府的重點政策,但民間關注的不只是武器的購買或製造,兵制改革更是跨世代、跨黨派的爭論焦點。許多明年有意投入選舉的政黨,也陸續提出自己的論述。

 

事實上,兵制問題也是最基本的國家安全問題,當我們討論軍人為誰而戰,這不只是士氣問題,更是國家認同問題。從近年來陸續發生的共諜案,以及年改事件帶出的退將赴中,都可以看出台灣的兵制急需改革。

 

不少人認為,國軍最大的問題在於「將多兵少」,從1997年開始的「精實案」,到2011年結束的「精進案」,這些裁軍方案原本用意在於縮減高層以提升行政效率,最後變成僅以部隊人事費用當作唯一考量,且採取齊頭式裁軍而非針對冗員單位,導致不少中階骨幹因升官無望而被逼退,卻讓許多將軍安享天年。

 

此外,志願役軍士官的升遷依然受制於自幼進入黃埔軍校的職業軍人所形成的黃埔系統,這些軍人控制了大多數的資源與管理權力,「黃埔軍人」儼然成為中華民國軍的唯一派系。

 

即便政府改善現行的兵源不足問題、取消不合理的升遷及退撫制度,軍隊就能有足夠的戰鬥力嗎?

 

中華民國陸軍步兵302旅新兵入伍。圖片來源:wikipedia

 

最近,不分黨派紛紛提出恢復徵兵制,來解決現有問題。 日前,基進黨與台獨聯盟日前在記者會,認為台灣面臨人口結構的改變與亞太局勢的挑戰,應恢復徵兵制。台聯黨主張應該採行徵兵制,甚至不排除討論女性服役議題。

 

但這些做法依然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就是在台灣的軍隊及將領,在國家認同上與現任三軍統帥有相當大的差距。中華民國的軍隊是否能為了台灣主權而戰,在許多人看來,就是個大問號。

 

思想與認同,往往是決定軍隊戰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軍隊的國家認同與台灣多數民意產生分歧,並私下抗拒民選政府的政策,那麼這些繼續服役的中華民國軍就僅是為了台灣所提供的福利與退休金罷了。

 

此論點並非臆測,而是根基於日前年金改革事件,各種荒腔走板的軍人「自白」。例如,在臉書社團就有不少退役或現役軍人,提出「起義」、「叛變」等論點。退役將軍也在參與中共國家主席的演說後,回台組織「800壯士」衝撞政府機關

 

圖片來源:監督年金改革聯盟臉書社團

 

圖片來源:監督年金改革聯盟臉書社團

 

此外,這些在台灣島上的中華民國軍隊,雖然已完全由島上人民組成,但在軍隊體系中卻有著省籍、派系與性別之隔閡。主要的權力骨幹,仍由黃埔系統出身的外省籍中老年男性所把持,軍隊中的「爽缺」、「肥缺」多由相同派系與省籍的男性所佔。社會青年即便滿腔熱血加入軍隊,也不見得有機會依能力得到合理的職位或升遷機會。

 

最著名的反例就是曾參與法國外籍兵團的謝秉希,2011年回台服義務役僅能擔任文書兵,當時國防部雖然「請他提供服役經驗」,但實際上連教導戰技都不被軍中允許,且服役單位亦非符合謝員專長的特戰單位。最後服役期滿,謝員回到外籍兵團,據傳在敘利亞執行任務。

 

比起效忠法國的外籍兵團,中華民國軍隊更像是台灣政府豢養的傭兵團。雖然成員由島上人民組成,實際上國家認同以及捍衛台灣主權的意志,卻是相當薄弱。不論恢復徵兵制或是維持募兵制,僅僅只是解決帳面上的兵員數字,無法真正解決戰力衰弱的問題。

 

馬基維利在近500年前就已談到傭兵對於邦國安全的危害,力陳由認同鄉土的人民組成常備軍,外抗強權、內除國賊。這套論述時常被引用來維護徵兵制的正當性,但若細究《君王論》的成書背景,以及馬基維利過往的建軍經驗,作者其實主張的是由在地居民組成的民兵制,以及軍隊國家化的概念。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家馬基維利,曾倡導以在地居民組織軍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徵兵制為何在韓國、以色列等強敵環伺的國家能發揮巨大作用,關鍵原因在於軍隊對國家毫無遲疑的認同,以及民主政治對於軍事領袖的制衡。而台灣島上的中華民國軍隊自從失去獨裁領袖可效忠後,便一再與民選政府出現認同分裂的狀況,因而給予共諜、叛將可趁之機。

 

蔡英文政府的軍事改革似乎只著重在武器上的革新,但對於軍人因國家認同與民意不同而導致的管理怠惰,似乎沒有具體對策。然而,這正是募不到好兵的核心問題。

 

要解決兵員不足,仰賴如傭兵般低忠誠、高成本的軍隊來代募士兵是不可能的!唯有從頭改革,以地方人民為骨幹建立新制國民兵,輔以游擊實戰而非迂腐口令的軍事訓練,才能避免現有軍隊的技術性不作為,真正地讓侵略者感受到軍事佔領民主國家所必須付出的慘痛代價。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