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活動快報】民軍二七部隊的歷史迴響 台灣的民主由誰守護?

中台灣的歷史裂縫有誰能夠填滿?

 

本次8月3日在六都春秋與台灣青年基金會主辦的「中台灣歷史裂縫-踏上尋找白色恐怖真相的路途」會場上,洋溢著一種專屬於台中的親切氛圍。主持人前台灣文學館館長鄭邦鎮教授,首先對陳彥斌執行長在台中一步一腳印累積的艱苦路徑表示肯定,尤其是對於地方歷史的研究和紀錄,更可以說是推動台灣文化深根的一大動力;鄭邦鎮教授在引言時感性表示:「只要有人願意來參與這樣的活動,台灣就還有希望!」

 

鄭邦鎮說: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真相的揭露和轉型正義的努力都還在持續中,就如同「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代理主委楊翠所說:「轉型正義的成功與否不能用數字量化定義」,只要有心讓這股正義的火焰延燒,就算只是一根火柴也能點燃整座荒山。

 

主持人前台灣文學館館長鄭邦鎮教授。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血淚與汗灌溉的土地 用紀錄與回憶重建

 

陳彥斌執行長回憶,1990年代鄭邦鎮教授在台中靜宜大學當中文系主任時,自己正在自立晚報擔任記者;鄭邦鎮教授因邀請當時國民黨黑名單中的張良澤教授到靜宜大學演講,遭校方強烈杯葛,甚至一度將鄭邦鎮教授隔離在校長室中,並關閉校門拒絕張良澤等人入場,幾經折騰才勉強讓張良澤教授在一處小小教室演講。陳彥斌是唯一在場的記者,隔天在自立晚報中大幅報導「靜宜戒嚴」,連續數天不斷對此事件發文抨擊,最後是由曾任職於靜宜大學中文系的胡萬川教授對他勸告:「鄭邦鎮教授是爬過槍林彈雨,才好不容易在靜宜大學建立了台灣文學的據點,在這即將要發光發熱的時刻裡,若因抨擊靜宜戒嚴事件的報導而受到反撲,殃及鄭邦鎮教授或台文系的未來發展,你可能成為台灣文學史上的罪人!」

 

陳彥斌聞言也深感茲事體大,遂對後續報導淡化處理。由此可見得兩人對於台中地方,在感情上的羈絆與耕耘不單是深厚,更是彼此都充滿了濃濃的寄託,期許刻畫著台灣未來圖樣的種子,能夠在台中這塊敦厚的土地發芽茁壯。

 

主講人陳彥斌坦承自己對於白色恐怖的研究起步很晚,約於2015年才正式、專注進行田野調查、口述歷史紀錄。因新文化協會畢竟是地方上的文史團體,在資源有限下,探索範圍鎖定大台中地區,試圖從「白色恐怖的台中」來梳理地方歷史的脈絡。陳彥斌明確指出,國民黨政府時期對人權的迫害,最主要分兩階段,一是二二八事件的鎮壓、殺戮,二是戒嚴時期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迫害。

 

新文化協會執行長陳彥斌。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二二八事件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衝突、鎮壓、殺戮、密裁。此事件中,必須要認識的人物除了林獻堂外,還有在這事件中兩位「被消失」的台中菁英:陳炘與林連宗;陳炘是1940年代台灣金融界先驅,因留美背景和與日本資方交流的特殊身分,被國民政府藉二二八事件為由密裁、槍決。而林連宗是當年台中市唯一的省參議員,又是國民大會代表,因在地方聲望崇隆,被推舉為台中代表,到台北表達台中市民對二二八事件的反應與意見,不料林連宗這一去便不復返,成為威權政府槍下亡魂,至今連屍首都不知在何處。

 

不一樣的我們看一樣的未來 歷史是過去也是現在

 

陳彥斌執行長在呈現當時政治犯處決前的遺書檔案時,用十分特別的角度說明,當時大多數槍決犯人的遺書都是寫給母親,而不是父親,可見大多數的孩子還是與母親較為親近。這樣的解讀雖然生動,卻將大時代的傷痛與無奈表露無遺,甚至二七部隊宣傳部長蔡鐵城在被槍決前的相片,是面帶笑容的從容赴義,這樣視死如歸的決心,我們要怎麼想像?因民軍二七部隊是混亂中臨時成立,沒有名冊,但我們確定的參與人數最多時高達四百餘人。那是指當時在駐紥的干城營區吃、住,且接受訓練、分配任務的成員。

 

二七部隊在退至埔里後,與國府廿一師激戰,畢竟寡不敵眾而分頭逃亡、潰散,大部份成員之所以在當下未被處於重刑、槍殺原因是國府在事件鎮壓成功後,追捕的重心是謝雪紅、楊克煌…等共產黨員,而他們大都逃亡海外。且國府在鎮壓中殺戮太嚴重,所以對非共產黨員沒有追殺到底,判刑的只有部隊長鍾逸人(判刑15年,坐牢17年),及自動車隊隊長吳金燦(判刑7年)兩人

 

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圖片來源:作者翻攝廖建超提供之相片

 

而白色恐怖初期1949至1955年間,國民政府對中國共產黨恨之入骨,許多二七部隊的成員相繼被控參加共產組織或武裝基地遭起訴、判刑。如當年警備隊長黃金島(判無期徒刑,坐牢24年)、突擊隊長陳明忠(兩次坐牢共21年)、中師隊隊長呂煥章(槍決)、宣傳部長蔡鐵城(槍決)、文宣尖兵蔡伯壎(坐牢10年)…等不勝枚舉。

長達三十八年的白色恐怖時期,我們目前追尋到的台中受害者人數近兩千人,逮捕未判刑、失蹤者還不包含在內,而當年的政治受難者大多已經作古,倖存者也大都不願意面對這段悲慘過去,可見白色恐怖的全面揭露,仍有很多必須努力的空間。

 

陳彥斌執行長在提到台中二七部隊紀錄片﹣「武裝台中」的拍攝過程,尤其感謝上天留下二七部隊五位主要人物,包括二七部隊隊長鍾逸人、警備隊長黃金島、突擊隊長陳明忠,及文宣尖兵蔡伯壎、曾永賢,讓這段歷史得以完整地保存,讓這段紀錄得以重生。陳彥斌還讚佩地說,這些老人家的戰鬥靈魂從來沒有熄滅,到現在都九十幾歲的他們,對國家、社會都還充滿關心與熱情。如鍾逸人部隊長今年98歲了還聲如洪鐘、身手矯健,到處為二二八歷史做見證,可見當年英姿煥發的風采。

 

座談中,有位張女士正好是台中政治受難者親戚,沉痛的呼籲在場年輕人,不要忘了今天我們得以沐浴在民主、自由、人權之下,是用不知道多少人的鮮血與汗水換來的,如果不懂珍惜,不挺身捍衛,是對不起埋藏在這片土地裡的希望,對不起所有奮鬥堅持的理想。鄭邦鎮教授則說道,七十年前二二八事件,有這麼多人的犧牲,卻只為我們放假一天、紀念三小時的儀式,是另一種虛偽的安慰而已。老人說回憶,青年看未來的年代裡,若我們不能一起攜手面對與解決台灣的問題,歷史與文化的斷層將更難交錯成對話的軌道。

 

參與者張女士在活動場中發言提醒年輕世代不可忽視自由的根源。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一個人作夢就是真的作夢,一群人作夢就是一場追求」。過去與現在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畢竟我們前進的空間相差不多,不論是地方,還是整個台灣,就算沒有當年二二八事件後的肅殺,我們也都該清楚自己將面對的抉擇時刻。歷史也許陳舊,文化也許無用,但就是這些讓我們活成今天的模樣,感覺不到並不代表這些價值不存在,覺醒不分老少與時代,正在譜寫過程的我們,其實都在創造自己的歷史。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