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評論】數字出政績?政績出幹部?中國國家脫貧攻堅完全取得成功嗎?

編按:中共長期執行「以農養工」政策,導致中國農村瀕臨破產的邊緣。「三農」問題,前中共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話可一語道破,「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中共為了下個百年建國大業,要消除貧困、解決「三農」問題,打出了場「脫貧攻堅戰」,是否真能帶領中國社會走向小康,抑或又是一場包裹糖衣的毒藥呢?

 

解決三農問題為中共維穩大局之重要核心

 

2020年年末中國官媒報導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脫貧攻堅政策目標任務已完成,中國扶貧事業進入新里程碑與新起點;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小康社會建成與脫貧質量、三農工作成效相連,提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集中資源、強化保障、精準施策,加快補上「三農」領域弱點:「壓實部門和地方政府責任,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山西大同一名留守農村的空巢老人。圖/維基百科

 

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舉行「中央農村工作會」中,宣稱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關口,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關係大局的重大問題,應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確實自中共十八大以來,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強調:「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脫貧攻堅戰。」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就提出:發揮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破解工業化進程中的「三農」困境。

 

脫貧攻堅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政治承諾目標之達成

 

2020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國家扶貧日」表示,堅定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決心不動搖,「不獲全勝絕不收兵」。國務院扶貧辦也呼應說,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接近完成。2020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強調十九大以來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舉措;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習近平強調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必須攻克,脫貧攻堅質量及小康社會成色端賴「三農」工作成效。可以說,中國社會能否脫貧為進入小康社會此一「中國夢」唯一選擇,能否脫貧不僅事關習近平與中共政治聲望;也涉及2021年7月1日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政治承諾目標之達成。

 

習近平訪視農民。圖/翻攝自新華社

 

根據中國政府所宣稱2020年5月脫貧攻堅戰,全國又有8個省市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6月習近平現身寧夏「最後貧困縣」,考察扶貧攻堅及民族團結情況。10月習近平宣稱到2035年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倍完全可能。11月國務院官員宣稱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勝利在望。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佈最後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不僅標誌著該省66個貧困縣實現整體脫貧,也標誌著中國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

 

中國完成脫貧攻堅目標消除絕對貧困之策略

 

習近平宣稱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消除絕對貧困。習近平在2020年將終2021年將啟之際,宣告三農工作重心的轉移,顯示中共三農政策規劃的連續性及預先統籌安排。

 

首先是全面完成脫貧任務。中國絕大多數貧困人口已脫貧,已到全面收官的階段,在普遍實現「兩不愁」(不愁吃、穿)基礎上,全面解決「三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問題,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對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的縣和行政村,組織精銳力量強力幫扶、掛牌督戰。對特殊貧困群體,要落實低保(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醫保、養老保險、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綜合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各級財政要繼續增加專項扶貧資金,中央財政新增部分主要用於「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

 

中國「三區三州」農村電網改造。圖/翻攝自中國央視

 

其次,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各地要對已脫貧人口開展全面排查,查找漏洞缺項,一項一項整改清零,一戶一戶對帳銷號。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的動態監測,將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納入幫扶,為鞏固脫貧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強化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

 

最後,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對貧困縣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強化脫貧攻堅責任落實,繼續執行對貧困縣的主要扶持政策,加大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定點扶貧、社會扶貧力度,穩定扶貧工作隊伍,強化基層幫扶力量。持續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對已實現穩定脫貧的縣,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統籌安排專項扶貧資金,支持非貧困縣、非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

 

中國扶貧攻堅政策之侷限性及效益評估

 

據2019年中國官方數據指出,2018年中國人口接近14億,農村人口約佔40.42%約有5.66億,為社會中弱勢群體,生活水平普遍較低。儘管溫飽問題已解決,但要「全面脫貧」目標確實不易。儘管中國政府已宣布扶貧攻堅政策取得重大成果,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然而,脫貧攻堅目標恐與實際情形存在相當落差。

 

中國脫貧數據遭受質疑。圖/翻攝自中國政府網

 

首先,中國數據造假問題長期以來頗為外界所詬病。所謂「數字出政績、政績出幹部」即是一種追求政績政治學及虛假政績。習近平強調不要搞「大躍進」、「浮誇風」,不要搞急功近利、虛假政績的東西,然扶貧工作卻凸顯難以克服虛偽造假的體制性問題。由於中國地方官員升遷動力來自所治理轄區政績,及上級政府及官員考核,自上而下政績考核模式,欠缺來自轄區公民民主選舉認可,這導致官員不斷在上級政府所設定目標管理制下努力達成指標。

 

2020年3月6日習近平曾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警告黨政幹部不可以在扶貧數據上弄虛造假。2020年初江蘇省扶貧辦公室公布數據引發社會質疑,全省僅剩6戶17人未脫貧。這也顯示在政績政治學、地方競爭關係的運作下,易產生「數字出幹部、幹部出數字」的虛假政治現象。

 

其次,易地扶貧政策為中國各地方政府所採取限期脫貧的救急形象工程。此政策要求將貧困居民搬離原發展條件不佳之居住地,並由政府建設新房舍統一安置,以達減少貧困人口之目的。地方政府大力推動「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等易地扶貧系列政策,由上而下動員中央與地方資源,並將搬遷的貧困居民集中管理、安排培訓就業,藉此控管脫貧成效。

 

地方政府力推易地扶貧政策動因:一方面直接「更新」貧困人口的經濟條件,以求全面脫貧、快速達標。另一方面建立配套補助措施,維持貧困居民搬遷後的基本生活水準,以防貧困居民遷回原居住地。在各類扶貧工作中,易地扶貧搬遷是扶貧工作的重點任務。2016、2017兩年,全國約589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順利完成,2017年340萬易地扶貧搬遷任務;2018年實施280萬人左右的搬遷建設任務,2019年完成全部1000萬人的易地搬遷。

 

然而,各地方政府為求短期效果、政績升遷,為求表面上儘快達標、不惜造假數據,直接提升受扶助者的家庭收入以減少貧困人數指標;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為求帳面績效,安排非貧困居民搬遷。易地扶貧政策也因中央政府急於搬遷,缺乏整體規劃;而地方政府執行中央政策,卻「只管搬遷,不管收入」,導致易地扶貧徒為形式。此種撒幣式扶貧政策,最終恐淪為一種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許多扶貧計畫淪為美化數字的「樣本工程」,如此真正貧困狀態並未消失,而是被人為隱藏在地方政府的易地扶貧政策下。

 

廣西隆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圖/翻攝自中國政府網

 

扶貧攻堅政策導致地方政府過度舉債風險

 

無庸置疑,為消除貧困問題,中國政府動員國家財政資源推動扶貧政策,而地方政府為應付來自上級的扶貧政策要求,紛紛以舉債方式投入各類扶貧工作,過度舉債往往促發經濟發展風險。 2019年 3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關於切實做好2019年-2020年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指導意見》,即指出國家應高度關注片面追求貸款規模和覆蓋面、以扶貧名義過度舉債等可能存在的風險。

 

截至2019年3月末,中國全國扶貧再貸款餘額達到1,679億元人民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脫貧人口精準扶貧貸款餘額7,126億元人民幣,產業精準扶貧貸款餘額1兆1,700億元人民幣。此一龐大金融貸款巨額,恰恰反映出扶貧攻堅政策,背後其實是各地政府與產業為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目標管理指標,透過過度政府舉債推動扶貧工作,這恐造成地方政府財政與金融風險。

 

最後,因新冠疫情爆發導致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停擺,或觀光休閒收入遞減,對貧困戶衝擊更為明顯。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全國人大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決定》,其中竹鼠也是禁止養殖和交易名單,僅廣西一年損失人民幣100億以上,在18萬人養竹鼠為生中約五分之一為低收入戶。此外,疫情衝擊中國整體經濟成長,導致失業率上漲,更加重隱性貧困、返貧及相對貧困現象。城市居民尚可能從政府領取失業補助及各項津貼,但農村貧困戶除非政府財政挹注,否則生計恐日蹙。

 

 

=========================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