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分析】用腳投票:從台北市2020年青壯人口外流加劇談起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於1月13日公佈2020年人口統計資料,台北市設籍人口僅剩260.2萬人、淨減少4.3萬人,社會增加率為負16.9‰ ,其中又以20~39歲青壯人口減少2.8萬人最劇,遭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鴻薇批評柯文哲市長「柯P新政」社宅及托育等政策失敗,導致台北出現青年脫北潮;市府發言人陳智菡回擊則歸因於國家大戰略層面,認為年輕人收入停滯、產業轉型力道弱、房價居高不下等大環境壓力才是主因,市府仍努力招商,以創造青年就業機會並提高收入。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鴻薇批評柯「柯P新政」。圖/維基百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北市與其他六都人口數據比較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顯示,自柯文哲就任台北市長以來,台北市的人口社會增加率僅在其就任後第一年2015年維持在正0.92‰,之後一路下挫,2016年負3.37‰、2017年負4.62‰、2018年負5.47‰、2019年負8.82‰。

 

相形之下,新北市自2010年升格以來社會增加率一直維持在正值,同期最低值為2015年的0.96‰、峰值為2019年的5.75‰,今年詳細統計資料尚未全面公開、但粗估仍能保持在3‰。

 

近年來人口成長突飛猛進的桃園市自2015年一舉上揚到23.05‰後,至2019年皆未跌破10‰,到去年才逐漸緩和下來,但社會增加率粗估仍有5‰。

 

台中市狀況也不惡,2014至2019年人口增加率都在4‰以上,可能是因為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台中市餐飲業等服務業就業機會等因素,所以2020年下挫到1.21‰。

 

而同屬六都的台南高雄則尚有提昇空間,2014至2019年2市人口社會增加率大致上在正1‰到負2‰之間游移,台南2020年人口社會增加率約負0.77‰、同期高雄則為負1.62‰,並未偏離長期趨勢太遠。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台北市的人口社會增加狀況是六都當中最糟的。

 

造成台北市民用腳投票,遷往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及新竹縣等地的理由可能有哪些?同一國家各地方自治體之間的內部移民,也可以運用人口遷移中推力-拉力理論的架構來試圖解釋

 

以台北市來說,推力可能會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推力-居住問題

 

台北市因為其普通家戶數一直維持在102萬戶以上,但全市住宅存量自2018年第3季至2019年第3季為止增加約3800間後僅保有95.8萬間住宅,長期處於求大於供的狀態,房價問題對市民而言始終沈重。貸款負擔率除2018年第3~4季及2019年第3季至2020年第2季一度跌到57%上下以外,大多數都在59%~63%的區間游移,且2020年第3季又再度回升至61.14%、同期房價所得比也達到15.29,代表若要在台北市買房必須支出相當於15.29年份的個人所得才能如願,也一直穩居六都第一名。

 

柯文哲宣傳社會住宅。圖/影片截圖

 

雖然台北市政府並不是完全沒有配合中央內政部的社會住宅建設及包租代管等計畫,截至去年底為止已有約5777戶投入運營、2717戶新完工、10303戶興建中、276戶已決標待開工,總計已達19073戶,與台北市目前尚有6.2萬戶以上的住宅供應量缺口相比,仍存在相當落差。更不要提北市社會住宅還發生頗具爭議的明倫社宅租金事件,直至最近柯文哲市長才終於承認錯誤,並宣佈將調降租金,如果北市府是從社宅自身的財務自償性作為第一考量,那也無法期待社宅能夠扮演多重要的平抑相關壓力的角色了。

 

另一個增加住宅供給的可能方式是都更,以台北市目前有登記稅籍的住宅中屋齡達30年者達70.58%來看,存在一定的都更空間,問題是其中存在相當比例的4~5層樓公寓式住宅,需要放寬法令限制、提昇住民都更意願。

 

而租屋對一般人來說壓力也在持續緩緩增加中。根據台北市消費者物價指數基本分類指數顯示,房租的物價指數近年來呈現一路上升的趨勢,以2016年為基期100,至2020年已經上升為103.26。

 

綜上,可知居住問題是促使市民離開台北、遷往外縣市的推力之一。

 

(二) 推力-所得及物價問題

 

接下來來看北市府發言人的「全台年輕人收入停滯」的說法是否能夠成立。

 

以家庭收支的角度來看,依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全台在2015~2019年期間,無論是戶均、人均可支配所得及家戶、個人可支配所得的中位數都呈現穩定推升的趨勢,每年增幅約各在0.5%~近4%之間;台北市雖然在2014~2018年期間雖然戶均可支配所得也呈現逐年增加趨勢,但人均可支配所得卻在42.6萬元到44萬元之間游移,並沒有呈現穩定增加的情況,顯示台北市還有其他因素導致人均可支配所得的增長幅度受到影響。

 

至於物價因素方面,全國與北市之間的趨勢相近(都是在2019年達到最高峰,2020年回落)、總體指數差距不大、台北市還略低於全國(如2020年全國總物價指數為102.31、台北市為102.26,均以2016年為基期100),所以可知物價並非將年輕人推離台北市的主因。

 

(三) 推力-婚育問題

 

就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資料來看,全國結婚對數的減少是長期穩定趨勢,台北市的粗結婚率在2015~2019年很穩定地都位居六都當中的第4名;全國出生人口數的減少以2015~2020的時間跨度來看也是穩定趨勢,台北市的粗出生率、一般生育率及總生育率也一直都是六都第2名的程度;而台北市無論從托嬰、托兒到幼稚園的從業人員及經營場所數(包含保母、就業場所開辦托兒服務及幼稚園的公共化等等)也都呈現穩定的成長趨勢,所以一個猜想可能是相關花費的沈重化尚未完全緩解,導致一般台北市民在可支配所得未有結構性的突破前,可能會遷出台北市、到其他縣市居住以尋找較平價的服務。

 

人車密集的首都台北。圖/柯文哲臉書

 

台北的拉力  以長遠來看的建議

 

至於拉力方面,雖然台北市府發言人在反駁議員時,曾經提及透過扶助青創以協助青年改善所得水準之類的內容,但這終究也是杯水車薪。這跟柯文哲市長能否抓住趨勢、提出適當的提振措施的個人眼界有相當關係,例如去年行政院啟動三倍券方案時,柯文哲市長自發放之初即對其可能成效相當鄙夷、至10月仍不改其論調,也堅持要推動三倍券綁悠遊卡方案,但事後證明三倍券成功提振民間消費景氣,三倍券綁悠遊卡的方案效果也頗受質疑;而台商回台投資設廠方面,因為台北市已經沒有多少素地可以畫為工業區、台北市的產業體質也偏向服務業為主,所以台北市無法直接從中獲得較大的提振效果,提振效果主要發生在台北以外的其他縣市,不僅推升其房價(不過相較台北市來講還在比較可以輕鬆負擔的範圍)、工業用地地價也開始上揚,更會增加近10萬人的就業機會,這些因素也會進一步把被台北市居住壓力推開的前台北市民吸引到這些縣市去。

 

長遠來看,台北市的人口外流會對其稅基及消費人口基數造成不利影響,但可能會是促進其他縣市均衡發展、繁榮其經濟的一個契機(想想連嘉義縣跟屏東縣都將要有科學園區,將能吸引多少當地在外遊子返鄉就業),如果台北市政府認為人口外流確實是一個危機,那麼勢必應該在社宅政策等推力因素上改弦更張、增強台北市的招商吸引力,讓台北市成為一個年輕人能夠安居樂業的城市。

 

 

=========================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