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評論】百年民主坎坷路,歷史會站在哪一邊?

促轉會策展畫面。

台灣能不能成為真正成熟的民主國家,「除去殖民符碼」是必要條件,其中以中正紀念堂的轉型首具指標意義,近日其存廢又引起討論,有評論者將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責任歸屬於促轉會,平心而論促轉會僅是行政院屬下任務型編制的二級獨立機關,非常設機構。怎包山包海地要促轉會負起整個轉型正義之責?何況直屬單位文化部長李永得都已開尊口表態不主張拆館、拆銅像,促轉會又能如何?

 

轉型正義若從微血管處檢視,全面執政近五年,僅「中正」兩字光是路名全國有多少?本土執政的地方縣市,試問去掉了哪一條?桃園那兩尊不是也還沒下葬嗎?「轉型正義」表象來看無關眼前現實生計,絕大多數的民眾自然無感,因此李永得部長才會說出:「抗議者立場稍趨向溫和」等縱容話語。今若多數台灣人個性剛毅,堅持「轉型正義」的公義價值絕不妥協,相信執政者基於選票市場,必不敢怠惰?

 

「轉型正義」的歷史工程,是台灣人民的課程。

 

促轉會心有餘力不足,責任在哪?

  

去年曾訪談促轉會主委,楊翠表示曾向央行提出配合疫情汰換舊鈔,可去蔣介石像,可惜蔡總統回「這不是促轉會說了算,也不是總統說了算」。若連這起手勢也提不起?轉型正義不彰責任在楊主委嗎?

 

楊翠的祖父是殖民文學作家楊逵,在日治時期每回被關都只是2、3天,國民黨撤退來台,他發表和平宣言,還稱台灣要成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只是寫了一句「不要讓國共內戰襲捲台灣」就被約談,楊逵以為頂多也是關個2、3天,沒想到判決出來是關12年,從1949年關到1961年。白色恐怖時期知識份子是如何遭迫害?這些歷史事實,台灣人民未必知曉,但文化首腦李部長,不會不清楚 ?

  

民粹主義「從眾」?自由主義從「理想」?

 

解嚴後選票就是武力,選票是左右誰是贏家的關鍵,人民務實,故民進黨執政必須「從眾」?如果民眾無視轉型正義之迫切,那麼執政者則選擇避開轉型正義之可能帶來的陣痛,一切維持現狀。而歷史會站在Libera1ism自由主義理想這邊?或成王敗寇,䇔者在多數人都同意下,以謊言成就歷史?是Liberalism自由主義獲勝,或Populism民粹主義得天下?

 

人民若沒有勇氣,恐懼轉型正義所帶來短期的陣痛,平庸的執政者自然會逃避責任。文化部長李永得上月與媒體茶敘指出,針對中正紀念堂轉型問題,表示現在抗議者立場稍趨向溫和,不主張拆館與拆銅像等說法,以表面的和諧掩蓋洶湧之暗潮,怯於承擔除去殖民符碼之壓力而發此言,或可理解,然李部長是本土政府之文化首腦啊!不主張拆館與拆銅像,那麼究竟要以何種形式來轉型?其態度反映了台灣知識人仍未超越儒教文化之劣根,「事大主義」的書生思維,向權大、力大邊靠攏?

 

開啟民主視野,領導人當善用本土力量借力使力

 

團結民眾的力量,1920年代蔣渭水就清楚,1921 年(日治大正10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於大稻埕靜修女中成立,林獻堂擔任總理,文化頭蔣渭水是核心,以磅礴的「台灣新文化運動」倡導台灣人自覺,力抗日本殖民統治;1964年彭明敏發表〈台灣人自救宣言〉,欲喚起台灣人自決建國,對抗白色恐怖不義政權。

 

解嚴後李登輝先生是極少數能兼顧現實與理想的政治領袖,他懂得利用民粹的一方,善用本力量借力使力,以務實的策略面對現實,卻以靈活之手腕,步步完成黨國體制的解構,衝破歷史格局,開啟民主視野。

 

歷史需要台灣人民自己來書寫

 

今解嚴已三十四年,年年紀念二二八,卻放任劊子手的圖象時刻存於生活中,二二八公園旁是獨裁者的紀念堂,同時紀念受害者與加害者,難道精神分裂?

 

認同之路之所以糾纏停滯,因為台灣從未做好轉型正義之工程。歷經四百年被殖民統治,要建立主體意識,需從文化上下功夫。文化與教育此扎根的工作,需時間,更需精密的戰略,步步為營,才能逐步尋回台灣人的歷史記憶。

 

歷史需要台灣人民自己來書寫,值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0年的 228,追悼儀式後,學術界、文化界,政治界……又能做些什麼?

 

去除殖民符碼,勇於承擔轉型正義之陣痛

 

二二八事件七十四周年,本土政權第二次全面執政,一三七萬頁的國家檔案全面解禁,眼看真相越明,加害者已清晰可見,相信民智已開,請勇於改革,承擔短暫陣痛,台灣終能邁向真正成熟的民主社會。

 

沒有經過批判的文化,不是真正沉澱的文化,轉型正義帶來陣痛是必然的,但不做永遠無法達成族群的和解。台灣已漸轉型為成熟的公民社會。多元文化的能量及公民團結的力量一直是台灣進步的動力。二十一世紀台灣在社區營造,生根土地走出自我的同時,絕不能再「維持現狀」,殖民符碼必須一步步去除,才能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

 

文/朱孟庠 李登輝民主協會顧問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