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評論】帝國家書:一個普通家庭的生與死

秦軍中的兩個本是親兄弟的小兵先後給自己的大哥寫了一封家書。圖/取自二大爺臉書

公元前225年,秦國拉開滅楚戰爭的大幕。大將李信帶領20萬秦軍攻入楚國,遭遇楚人激烈的抵抗,在淮陽(今天的河南周口淮陽區)陷入苦戰。秦軍中的兩個本是親兄弟的小兵先後給自己的大哥寫了一封家書。

 

這兩封寫在木板上,戰火中價值萬金的家書不僅安然抵達了八百里外的故鄉——秦國南郡安陸(今天的湖北孝感雲夢縣),而且被收信人最終帶進了自己的墳墓,成為今天我們能見到的中國史上最早的書信實物——雲夢睡虎地秦簡。這使得我們今天有幸窺見生活在那個龐大帝國的底層民眾的血淚和悲哀。

 

你想成為《大秦賦》中無比自豪的秦人嗎?如果你仔細讀完這兩封家書,也許沒有回答的勇氣。

 

帝王偉業下的犧牲品

 

這個普通的秦國底層家庭沒有姓氏——按照秦律貴族才有稱姓的資格,百姓只能有名。但從信中可以得知,有兄弟三人,大哥“衷”在家贍養母親,二弟“驚”和小弟“黑夫”均在前線征戰。其中“驚”剛剛新婚不久。

 

秦國法律,男子15歲就開始算人頭稅,17歲一律要服兵役。身高超過六尺五寸(約相當於今天的1.5米)就可結婚。從二弟新婚、小弟初次服役的情況可以推斷,小弟“黑夫”可能正好17歲,二弟“驚”不會超過20歲。兩份家書字跡飄逸且相同,顯然是兩兄弟托軍中書吏寫的。這是他們各自的第一封家書,也是最後一封。

 

第一封家書是小弟“黑夫”寫給大哥的。他在信中問候了母親、家人、以及各種親友,主要說兄弟倆現在因為戰況困在淮陽,生死難料。因為缺乏夏衣,請求母親要么做衣服寄來,要么直接寄錢來;他特別叮囑母親,千萬不要寄少了。另外“黑夫”還很關心搏命換來的軍功有沒有換來相應“爵位”,官府有沒有落實獎勵。如果落實了一定要告訴他。

 

這封信告訴我們很多殘酷的事實:秦人服役早而重——3個兒子的家庭,2個得上戰場,而且都是剛成年的年輕人;更誇張的是,服役顯然是完全是義務,不僅沒有後世熟悉的兵餉,而且連基本的衣物都要自己準備!很可能國家只提供武器和口糧,或者基本的完全不能滿足換洗需要的粗陋制服。

 

你看慣了兵馬俑英姿颯爽盔甲整齊的造型,沒想到這才是歷史的事實。秦王的統一大業,底層的民眾不僅要出命,而且還要出錢。這等於把戰爭的大部分成本都轉嫁在底層民眾的身上。民眾唯一的希望就是前方的子弟博命換軍功,用“爵位”換取後方相應的賞賜和地位。

 

那麼家裡有沒有給兩兄弟寄錢呢?

 

第二封家書是二弟“驚”寫給大哥的。這封信口氣就急促多了。情況似乎變得極為嚴峻。信中“驚”因為沒有收到錢物,再次催促母親給錢。而且明確要錢“五、六百”,布料“二丈五尺”。他以絕筆的口氣在信中說,兄弟兩現在是藉錢過活,如果再不還錢就要死了,連用三個“急急急”。他似乎已經預見了兄弟兩不妙的結局,安慰家裡人說,你們要是占卜得了凶兆,那不過是因為我居於“反城”中罷了。另外他也很擔心自己的新媳婦,叮囑大哥不要她去離家太遠的地方撿柴火……

 

從第二封信中,我們可以肯定,家裡在收到第一封信後,沒能給他們寄錢。他們索要的“五、六百”錢很多嗎?

 

在同一地區、另一個秦國官吏“喜”墓中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還有大量秦國法律文書,其中,《金布律》記載:秦國一件夏天穿的衣服,值錢五十五,一件冬天穿的衣服,值錢一百一十。兄弟兩人跟家裡要的“五、六百”,也就是十件夏衣的錢——並不多,按理一般家庭勉強都能承受,何況他們家是立過軍功有爵位賞賜的。

 

親兒子、親兄弟在前線生死未卜,家裡如果拿得出這點錢,會猶豫嗎?會吝嗇嗎?顯然不會。家裡沒有寄錢的唯一原因只可能是,確實沒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秦國年年征戰對底層民眾帶來的盤剝何等嚴酷。收信的大哥“衷”在陪葬器物中還有文房用具,墓地也和官吏的墓地挨在一起,這說明他知書識字,那個年代絕不會是最底層的人家。但就就是這樣的人家,居然拿不出十件夏衣的救命錢!

 

在第二封家書中,“驚”還專門提到了“新地城多空”,“故民有為不如令者”,翻譯過來就是,秦國新佔領的城市和土地,人民幾乎都跑光了,而且反抗激烈,不聽秦人號令。這跟山東六國人對秦國的評價完全符合——“天下苦秦久矣”“不樂為秦民”,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地臣民喜歡秦國。人民用腳說話。

 

那麼“黑夫”和“驚”這兩個為大秦拋頭顱、灑熱血,但卻為一點小錢困擾的普通小兵在歷史中只留下了這兩封瑣碎而真實的家書,他們最終結局怎麼樣呢?

 

毫無疑問,戰死了。因為如果他們安然返鄉的話,大哥“衷”是完全沒有必要在死後還要把兩個弟弟的書信作為陪葬。中國人的陪葬習慣都是選值錢的,或者生前最喜歡、最珍視的東西陪葬。只有兄弟都戰死的情況下,大哥才會把這兩封在當時並不值錢、但對個人是最珍貴的家書帶入地下長眠。這其中,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作為大哥,失去兩個弟弟之後的那種感受和心情。史書也記載了秦軍因為被前後夾擊,第一次攻楚大敗而歸,被殺了七個校尉,死傷無數。可以作為一種印證推測兩兄弟的結局。隨即秦國又發動60萬大軍,再次攻楚。

 

真正的結局就是,一個普通的秦國家庭,最終兩個兒子戰死沙場,留下一個老母親,一個哥哥,還有一個新婚不久卻成為寡婦的女人。解讀完這兩封家書,讀者諸君有何感想?

 

我們能夠看到的歷史,幾乎全是大人物的歷史,你翻遍各種史書,看遍各種重要事件,也很難發現小人物,特別是普通的底層人物的影子。是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嗎?不全是。是為他所驅使、當炮灰的千千萬萬個“黑夫”、“驚”這樣的血肉之軀,以家破人亡的代價演繹了歷史。但歷史從來沒有他們的位置。

 

身為魚肉卻有刀俎的思維

 

所以很多普通人看不清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錯誤的把鋪墊帝王將相的功業當做自己的使命,產生可笑的錯位。比如去年底有個深圳的女老師說打台灣“我愛人,包括我家孩子,每人捐一個月工資“;打美國”我們全家每人捐五個月的工資。打他!”

 

捐工資是一定的。但更有可能的是,你要捐出你的丈夫、兒子。胡錫進也說過類似的話,但是人家兒子在加拿大。他可以假捐,你作為草民,必須真捐。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是這麼說:你喜歡戰爭的唯一原因,是你沒經歷過戰爭,甚至也不懂得戰爭。

 

“黑夫”和“驚”在信中掛念的母親,雖然誰也不知道結果和心情,但是一個母親的感受絕對不用猜。她一定不會在兒子殞命在八百里之外的荒野的時候,自豪的說“打楚國”!因為楚國人民其實和你根本沒有仇。大秦征服的地盤再多、再廣,跟你一個草民有關係嗎?你不還是出不起十件夏衣嗎?甚或,你最終連兒子都出不起。

 

唯一能夠自豪的人只有嬴政。所有的枯骨最終都變成一人的疆土,所有的臣服,都擴展了奴隸的數目。所謂的“大秦賦”,完全是建立在萬千枯骨上的一個人的頌歌。他必須也理所當然的要誇讚、推崇這樣的征服。

 

其實真正讓我們今天對這兩封2246年前的家書感到動容的地方在於,在其中我們看到了正常人的窘迫和掛念。字裡行間從頭到尾沒有為大秦“開疆拓土、南征北戰”的豪情,也沒有所謂“舍小家為大家”的矯情,通篇都是家長里短,對母親、對兄長、對妻子,對親友的掛念,以及現實的涉及生存的錢和物。為我們清晰的勾勒出殘酷戰爭中普通底層民眾的真實生存狀況。這些情感,對今天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其實都是可以共情的,是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的。

 

沒有最好的戰爭,也沒有最壞的和平。如果我們今天在人性上的反饋,還不如2246年前的普通人,身為魚肉卻有刀俎的思維,本為韭菜卻有歌頌鐮刀的衝動,那真是無論如何也哭不出來的悲劇。

 

本文轉載自二大爺臉書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