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陳昭南專欄】疫情趨緩樂觀以對●「疫苗問題」就是政治問題

▍醫療是疫情的落後指標,

戰爭打完了,戰鬥兵打贏的凱旋,打輸的落跑,

但衛生兵才剛要上場收拾戰場上的斷臂殘肢,

如果出現「確診人數下降,死亡人數反向增高」,

大概就是此波戰役「接近結束」

而開始「清理戰場」的時候了。

=====================

每一場戰役結束後,承擔清理戰場的大責重任就是醫療隊最忙碌的時候。

 

請大家記住,這過程非常重要。

 

再說一次,如果出現「確診人數下降,死亡人數反向增高」,大概就是此波戰役「接近結束」而開始「清理戰場」的時候了。

 

CDC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預期會有更多死亡個案」。

 

他解釋,因為目前確診者有四成是高齡且多慢性病,同時在高齡確診者有兩成為重症。

 

有位醫師好友發來簡訊提到:

醫護人員之如此悲觀,並不代表疫情一定不樂觀,從這幾天的確診增加數來看,數字在下降,以發病日來看,也不是太壞,但醫院端看到的卻是加床加艙,不如直接超前部署火葬場。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醫療是疫情的落後指標,戰爭打完了,戰鬥兵打贏的凱旋,打輸的落跑,但衛生兵才剛要上場收拾戰場上的斷臂殘肢。

 

對於台灣「國產疫苗」的研發與投產及施打,有一篇補充文章,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

 

其實要看疫苗問題的話,你得要把疫苗問題當成政治問題來看,焦點才不會失準疫苗這類高級生技產業的產物,全世界只有少數國家的藥廠有能力開發,現在上得了檯面的大廠幾乎都是英美德之類的國家,中俄算是次一級水平,而台灣生技產業開發疫苗的作為,基本上算是全世界的異類;因為如果單純按照經濟學的原理來看,以台灣這個市場大小跟經濟體量,是屬於根本不需要,也不應該開發國產疫苗。因為如果考慮到後續的市場、成本等問題,台灣國產疫苗在國際市場肯定是上賣不贏甚麼莫德納、牛津AZ、嬌生之類的大廠,更不用說要跟有國家經濟撐腰,虧本贈送給非洲的莫三比克或是甚麼剛果共和國之類的中國疫苗;就算效果差,反正中國用送的,免費拿一拿打一打,馬馬虎虎也就算了……

 

所以以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台灣其實是沒有必要獨自開發疫苗的。

 

然而,選擇開發疫苗基本上就是長期的政治與防疫考量。

 

可以說,大方向其實就是考量台灣在國際上的相對孤立地位,以及台灣在國際政治上還不是一個正常國家的問題;你用這個角度來看,視角就會不同。這有點類似於國防產業的角度,正如同全世界人口、市場跟台灣差不多大小的國家,或是經濟水平差不多的國家,很多根本沒有自行開發、生產國防武器相關的產業,但台灣有;生技產業跟疫苗也是,很多經濟水平比台灣高的歐洲國家,其實都還未必能弄得出來。

 

但問題是,由於去年開始,疫情在全世界各地開始大規模擴散,正在開發中的疫苗會得到高額的投資贊助,甚至是在開發完成後遭到大規模的搶購,完全是可以預期的事情;而因為疫苗的開發與分配牽涉到每個國家的問題,政治本身就是擁有對資源分配的權力,所以國家運用強制力介入疫苗分配的問題其實去年也屢見不鮮,加拿大之前才對美國硬搶疫苗訂單,硬把加拿大往後卡的這件事情超不爽。在政治、經濟上,加拿大跟美國已經是很接近的盟國了,美國人都能直接這樣卡,就更不要說甚麼遙遠的亞非小國了;在美國人民的利益及美金的硬實力下,就是美國優先。

 

對於能開發、採購疫苗的國家來說,能滿足自身國民的需求是最關鍵優先的問題。因此,在沒有確保自身的分配前,要求大藥廠公平出貨給全世界每個國家是毫無意義的。

 

要求美國藥廠優先處理菲律賓的訂單,而不是先處理美國人的訂單是毫無意義的,儘管菲律賓的疫情擴散的程度也很可怕,但疫苗訂單怎麼分配,並不是依據疫情嚴重與否來決定的,甚麼美國人拿100萬劑、菲律賓人100萬劑這種邏輯,而是以市場大小、誰在政治上是自己人,需要優先保護之類的角度來決定的。而站在總人口數跟市場的角度來看,台灣其實屬於國際疫苗大廠可以忽略的小市場;整個台灣才多少人口,要說每個人打兩劑,也就4600萬劑吧。如果不是像COVAX之類的平台分配機制要求要分給相對弱勢的國家,否則我是完全想不出理由為什麼那些非洲國家有道理比某些英國人還早打到疫苗;事實上,像台灣就是以「非聯合國會員國」的定位獲得分配。

 

因此,從市場、國際地位分配的角度來看,台灣都不具備在爭搶疫苗訂單上的優勢,更不要說還有像中國復星代理權、中國市場訂單更大、中國政治干預之類的問題;有些人會說,疫情危急,政府是不會一次買個3億劑,或是直接出國際價碼的五倍、十倍來買疫苗?……

 

(文長,有興趣的伙伴可以直接進入參考全文)

 

本文轉載自陳昭南專欄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