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臺灣公眾議題的國際化轉型

我不會說只有臺灣人才能對臺灣的公眾議題發表意見。這是一個自由國家,公眾議題可受公評,本來就沒有說一定要有國籍才能開口說話。事實上,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關注臺灣發展的人越來越多,這幾年確實有不少外國人對臺灣提出相當有意思的觀察。可以說,我們正在目睹一場臺灣公眾議題的國際化轉型。

 

在我看來,這不完全是件壞事。每個人視角不一樣,有些洞見,從我們本國人的角度還真不容易想到。不少相當敏銳的評論者雖然不一定住在臺灣,可能也使用不同的語言,但他們的針砭仍然對臺灣的公共領域起到了豐富化的作用。

 

不過,「可以提出意見」是一回事,「意見有沒有道理」則是另一回事。既然言論自由,一方可以自由提意見,別人也就可以自由批評。如果有人把缺乏事實基礎或論理明顯錯誤的意見拋入言論市場(比如充滿創意的統計方式),被指正也是理所當然,不分國籍一視同仁。

 

這不是排外,不是歧視,更不是什麼「極端民族主義」,而是言論自由的本質使然。臺灣社會確實有其排外歧視的面向,尤其有些人對待外籍藍領勞動者的態度,更堪稱臺灣歷史的一大污點;但要說的話,真的輪不到這些放言高論的外籍白領被歧視。有些人似乎總是把別人的批評意見歸因於反對者有惡意,而不願正視其論述大有問題的事實。

 

老實說,如果只是講錯話,這也沒什麼大不了。每個人一定都有認知上的盲點,也一定都有弄錯的時候,陳寅恪就坦然說過「我的學說也有錯誤,也可以商量」(參《對科學院的答覆》),亦不失為一代宗師。

 

然而,究竟只是個別議題弄錯,抑或是任意信口開河,讀者還是會分辨出來。別的領域不談,就法律而言,有位(號稱)新加坡執業醫師前幾天主張臺灣總統可以頒布緊急命令全面接管地方政府(緊急命令有這麼厲害?)、臺灣的《傳染病防治法》使得什麼都由中央說了算(咦?)云云,就讓身為臺灣律師的我大受驚嚇。

 

我絕不是說新加坡醫師不能提臺灣法律意見,還是那句話:重點不是發言者的身分,而是發言內容有沒有道理。因為醫師的法律意見也沒有交代其法源依據究竟是哪一個條文?哪一號解釋?抑或哪一則判決?在不明出處的情況下,別人也無從具體回應起,只能說敬表尊重。但我不太明白,為何一再呼籲別人不要「反智」的「知識份子」,會提出這樣的意見?

 

我想,隨著臺灣公眾議題的國際化轉型,我們接下來還是會看到許多來自各國的評論者,對臺灣的公共議題提出形形色色的主張。實際上,這片群島早就看慣了來來去去的評論家,至少從梁啟超對林獻堂提意見就是如此。若有真知灼見,自然經得起考驗;如果只是譁眾取寵,這類速成意見領袖的影響力週期往往也相當短暫。「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習慣就好。

 

本文轉載自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