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流亡學人的爭議

在台港人與民間團體發起9月29日舉行台港大遊行。25日召開記者會時公布流亡台灣港人的家書,並表示慶幸有台灣人同行。圖/取自facebook.com/RTHKVNEWS

有一些在香港具有高度爭議的流亡學人,卻在臺灣的大學或研究機構找到職位,這不是需要太驚訝的事。這些人本來就有比較好的國際人脈,而且他們的思想,在我看來,也跟臺灣學界的許多人高度契合。

 

比如說,他們所謂「年輕人不應抗拒到大灣區發展」、「香港有700萬人。我們的能力並不是這麼有限,毋須在本土建設和民主中國之間二擇其一」云云,就很像是出諸臺灣某些「資深知識菁英」之口。只要把背景名詞改換一下,就可以直接套用。至於叫年輕人北上發展,自己卻跑來臺灣發展,這種姿態對臺灣人而言,其實也是司空見慣。

 

這樣的相似性不難理解。畢竟,臺灣與香港都處在東西方勢力交會的邊境地帶,而且坦白說,也都位居西方知識界的下游,彼此的思想源流有近似性(只是臺灣學界受日本/歐陸左派的影響大概比較高)。類似的源流,類似的環境,自然就容易長出類似的腦袋。

 

簡言之,主事者之所以會收這些人進來,相當程度是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類似的人。物傷其類,士大夫幫助士大夫,借用資深流亡學人梁啟超來臺募集贊助…不,傳播思想時作的詩:「艱難兄弟自相親」。況且,此舉還可以博取「援助香港」的美名

 

於是,當真正的流亡抗爭者可能還為了居留權掙扎的時候,這些「知識人」已經開始在臺灣的公立機構登堂入室,在這裡「花果飄零,靈根自植」。

 

這不是好現象。香港縱或有人需要援助,但優先順位肯定不是這些人。甚至可以說,他們跟許多亟需援助者,在立場上幾乎是對立的。主事者這樣作,其實是折損臺灣在海外的信用。別的不提,這兩天外面就已經多有微詞,更遑論此舉還排擠了其他本土/國際優秀學人的機會

 

當然,我也只能在這裡說一說,臺灣學術界一言難盡的事實在太多。以我唸的那間大學為例,先前連為陳文成立個紀念碑都遭到強大阻力,最後校務會議的贊成票也僅只比反對票多一點而已。我手邊這張校友證能有的作用,基本上也就只是在農學院農產品展示中心消費打九五折。那些膠纏固結的現象,不是我一個言微人輕的局外人改變得了的。

 


本文轉載自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

 

推薦閱讀:

【評論】訪前台籍保安警官:從指標重案看轉型正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