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什麼都要主義

圖/取自freepik

每一個政策路線,都會伴隨相應的成本、風險、副作用。以防疫來說,緊縮管制會造成經濟衰退與物價上漲,放鬆管制則可能提高傳播機率。在緊縮與放鬆之間如何拿捏,這需要取捨,而每個取捨都註定不完美。或者說,有捨才有取,「取捨」本身就意味著對不完美的接受。

 

取捨不一定正確。取捨可以被討論,可以被質疑,但即使是正確的取捨,也只是對當時當地的利弊因素作了適當權衡而已,而不會是毫無風險、毫無成本的完美方案。在面臨取捨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拿著對立的兩端,要求決策者一點都不能少。

 

類似的道理,在其他政策領域也一樣適用。比方說,警察對於可疑人車的臨檢盤查,一方面可能提早阻止犯罪,另一方面卻也可能會誤傷人權。移民官員嚴審居留申請,這可能會拒絕遭受迫害的人,但也可能是擋下了滲透行動。完美的解方是沒有的,爭議永遠都會存在。

 

但無論如何,對於公共政策的成熟態度,就是必須有取捨,不能立下自相矛盾的KPI,再要求決策者面面俱到,像是既要全面防止犯罪,又要大力緊縮執法空間;既要嚴防滲透捍衛民主,又要廣開大門庇護蒼生,什麼都要,這是哪招?

 

近年來,有關公共政策的進步與保守之爭一再發生。在我看來,進步也好,保守也好,各有不同的立場,但若仍然願意正視現實,那都還可以談。最大的問題不是進步,也不是保守,而是無視現實的「什麼都要主義」。

 

任何正確(或至少堪可接受)的決策,都不可能以這種「什麼都要主義」為基礎,也沒有任何決策能讓抱持這種心態的人滿意,因為那樣的決策在現實中根本無法實現。提出無法實現的標準,最終就一定會變成沒有標準。

 

所以說,「什麼都要主義者」若未隨著頓挫而成長,終將陷入永恆的自戀與虛無,不斷咒罵現實中的決策者或執法者是「壞人」,並且對自己的道德高地沾沾自喜。兩邊一樣爛,惟我自芳菲,用簡化的道德歸因來解釋世事的不如意。甚者,假如在因緣際會之下,此輩坐到決策者的位置,大概只會作出更荒謬的決策,或者根本作不出任何決策。

 

就此而言,「什麼都要主義者」如果能夠終身坐在臺下,反而才是一件幸運的事,於人於己,都是如此。

 


註:封面圖片取自freepik網站

 

本文轉載自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

 

推薦閱讀:

【陳昭南專欄】中二選區檢調豈容裝睡●竊占國土罪徹查到底!